估計是我購買的最後一台 Intel Mac 了,簡單記錄一下。

新公司的標配是 Windows 筆電,本來想將就用幾個月,穩定了再買自己的 Mac 工作機,結果報到第一天,設定工作環境到下午就無法忍受,直接怒買一台。


在很簡單的比較後下手了這台官方命名囉嗦的很可愛的 MacBook Pro (13-inch, 2020, Four Thunderbolt 3 ports)

適逢 Apple M1 新推出,效能、能耗、價錢看起來都好香,只是考慮到這是工作機,軟體支援度優先所以還是買 Intel,希望買下一台的時候 Apple Silicon 就成熟到可以拿來工作了。

沒買 16 吋則是因為,我還是習慣外接螢幕鍵鼠,用比較舒服的姿勢作事情,這個前提下 13 / 16 吋並不重要,就選了比較容易帶的款式。

硬體

根據網路上找到的資料,一樣是 2020 年的 MBP 13,雖然外型相同,但高規的不只多兩個 TB3 port ,還有雙風扇,連喇叭都比低階好,(據說配的顯示晶片也是不錯的等級,但我最有可能用到的機會是拿來玩 Minecraft 所以不是很在意)

CPU 用的是 Intel 的擠牙膏 10 代 i5,標配 16G ram、重量只有 1.4kg ,比先前用很久的的 2012 MBA 13″ 重 100g 左右而已,真是輕盈。

跟上一台工作機是公司配的 MBP 16″ 不一樣,這台是自己的機器,比較寶貝一點,相對來說使用上也沒什麼限制,愛怎麼搞就怎麼搞,也重新探索了一些軟硬體配備:

Touch Bar

自己花錢買的,有比較認真學習它 XD
發現了一點新技巧,從右側調整亮度 or 音量的時候,Icon 點下去手指直接左右滑即可,不用展開再去拉那個方塊。

控制音樂播放時,也可以比較容易的控制想要的 App ,有一陣子用實體的 media control key 都得 map 到某個 application 才能使用,不然就是用 Spotify 播音樂要暫停,結果 iTunes 就啟動了, WTF?

抱著探索的心情試試看,還是滿有趣的…?

Touch ID

自己的電腦,登入的服務比較多,有了這個玩意兒,可以少打幾次密碼,後來有出了配備 Touch ID 的外接鍵盤,但是看那個價差,還是打打密碼好了。

Thunderbolt 3

要享受 Thunderbolt 3 的速度快感,基本上就是 $$$$$ 買設備來堆, 內附的電源線連串接兩台 Mac 傳檔都作不到。
幸好我的工作不太重視 I/O ,基本就是螢幕輸出、電源而已,雖然不太優雅但還能達成一兩個 Hub 設置完成
最棒的大概就剩下左右邊都有 2 個 port 可以用,整線容易而已了。

總之還是蘋果產品的一貫特色:換機陣痛期很短,相對的也沒什麼新鮮感。希望他也能陪我長長久久不要出包。


持有一年後的使用感

Touch Bar

體會了近一年,還是差評。平常我都會外接鍵盤使用,這時的 TB 除了一直隨著使用情境變化,一直閃來閃去很干擾之外(尤其是輸入文字時那個建議一直跳動實在很煩),實在是沒有什麼用處。直接用內建鍵盤時仍然是沒什麼鳥用,低頭看顯示才能操作的功能很不實際,調整音量或亮度的單純操作仍然比用實體按鍵繁瑣很多。

休眠時的電量

既使將 Power Nap 之類的功能都關掉,休眠狀態下電量還是會很有感的減少,如果是因為 OnCall 帶著電腦,為了保持電量都得將 WiFi 關掉再休眠甚至完全關機才能避免電量掉太快;跟第一次接觸 Mac 時啪的闔上就帶走的爽度完全不同。

散熱風路

位於底部左右兩側的進氣孔,以放在腿上或是其他軟質物體上使用時會完全被堵住,雖然沒有造成顯著的問題,但是心裡總覺得不太舒爽。

遊戲相關

意外的拿來跑了遊戲,玩的也不是原以為的 Minecraft,而是一款城市模疑遊戲 Cities:Skylines,內顯毫不意外的就只是堪用而已;因為這遊戲有大量的模疑計算,很吃重 CPU ,在電腦架高,風扇全速運轉下,會維持在 100 度左右,且觸控板左右兩側的溫度不會昇高到令人不快的程度。

最後修改日期: 2021-10-18

作者

留言

撰寫回覆或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